電動輪椅車發展過程
1、電動輪椅車的發明約在20世紀初左右。美國在1940年頒發了第一張電動輪椅車的專利證書。
2、但是初期產品不太受到重視:因為早期產品笨重,成本高,缺乏效率,可靠性比較低,因此不太受到重視。
3、二次戰爭之后,大量生還的殘障者激增,市場需求也突然加大。
4、60—70年代,控制器的穩定度漸漸改良,一些特殊控制的界面也陸續開發成功。
5、80年代,由于微處理器與應用在控制器的制造上,使得操控性及穩定性大幅提升。
6、90年代,電動輪椅的發展主要是在結構設計的改良,包括:
(1)、專為電動輪椅設計的各式骨架
(2)、座椅系統與傳動底座分離的設計
(3)、不同位置的傳動輪設計
隨著技術的進步,電動輪椅車的設計越來越精湛,電動輪椅車的設計越來越輕巧,小輪,適合室內活動外,可在公共場所活動,也可以在不平穩的顛簸路前行
電動輪椅車的座椅系統能劃分為:
1、平面固定型:座面與靠背為平面設計,且座靠背之夾角是固定的,無法改變。
2、可平躺型:背與座面間的角度可改變(向后躺下或起來)。減壓、血壓護理工作、伸懶腰。
3、可后傾型:整個座椅系統與水平面的相對角度可變化。
4、可站立型:輪椅骨架可將老年人、殘疾人由坐姿撐起成為站力姿勢。
5、高度可變型:輪椅座椅角度不變下,可讓老年人、殘疾人升降到達不同的高度。
6、適合居家與辦公的電動輪椅等